作者:許海龍
出版社:詹氏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01日
生態構法(Ecotechnological Method of Engineering)與工學或工程之生態工法是顯然地不相同。後者較硬體性措施;前者較柔體性且重協和。由于生態構法除以工程安全為基石外,溶入生物多樣性之行為特性為出發點之思維,且重注在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尤其作〝地域整體性或全方位之考量〞,藉以達成萬物(含人類、動植物、微生物)之相互間共存共榮之永續發展,裨得營啟與創新為清潔又和平的全體性地球村;亦既落實在〝本土化〞與擴及于〝國際化〞的整體宇宙界為宗旨。
本書共分第五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道路生態工程、第三章濕地暨人造濕地與生態棲息地之構築與復育設計、第四章生態構材與第五章生態擋土牆。〝生態構法〞之理念重視自然與生態,〝珍惜〞與節用〝自然資源〞,吾人深怕〝二次災害之發生〞,惟斯〝生態構法〞卻強調〝資源之再生再利用〞、〝太陽能〞儲蓄、雨水經奈米材料滲透匯聚而不生逕流現象、水土保持、廢水再生、路廊兼做生態廊道有利生物族群跨通、林木綠美化景觀、花草有請〝昆蟲、鳥類、動物〞來作伴、落葉腐枝提供微生物當暖窩、製造氧氣於人類相互供給生活必需品,皆皆都是〝完成生存食物鏈〞之大循環體系。
對於〝生態構法〞之學程,經過長年學校之〝學、教〞累積,以及國內、外資料搜集與工程上歷練,才完成〝本書〞之初編成冊。期願藉此〝書冊〞提供工程技術者之設計參考,與同學們之參閱,更盼望有志者共同之觀閱,尤其敬請 諸位前輩先知不吝賜教,當感激不盡與榮欣。
本書之題材約有百分之六十或百分之七十為目前台灣現有之環境生態資料或成品,其餘部份才是國外之素材;表示台灣本島上早就己有本學科-生態構法之耕耘、重視與執行成效,但願這塊〝蘊藏豐富自然資源之寶地〞相繼留傳給下乙代子孫之共享,讓不久時刻來臨又能重溫吾等在孩啼時代之光陰;更有成群人們涉入溪川中遊水、喜戲與魚兒作伴歡躍、聽鳥語花香、永抱宇宙大地的自然溫馨或懷抱,與生物界共享自然界之資源與生態景觀,共勉之。
另,感謝陳燦榮先生與研究所鍾奕霆同學之〝編頁編幅之資料〞與協力;還有研究所陳威翔同學之幫忙對文章之整理編排之幸勞付出,促使本書順利完成,在此一一致上萬分之謝忱與感恩之意。
作者:林鎮洋/編
出版社:明文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18日
如何落實生態工法的理念和技術,將台灣建設成為一個綠色矽島?如何結合生態保育(動物、植物)、土木、大地、水利、水保、環保、建築景觀美學等學問,為生態工法工程實務的推動挹注新的創意、新的技術、乃至新的力量?為提供各界認識生態工法、落實生態工法的參考管道,《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在集合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務界共同參與之下,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正式完成和讀者朋友見面了!
本書主要特色如下:
它彙整、粹取自國內外相關的技術手冊,包括台灣、美國、德國及日本等的經驗和技術
它彙整了國內生態資料,藉由生態資料庫分析,歸納出關鍵性的設計參數或制訂生態調查作業流程,讓生態考量因子融入工程設計規範之中,使工程的施工能夠兼顧生態環境
它擬定了工法技術,集合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務界共同參與下完成;其內容涵蓋了生態保育動物、植物)、土木、大地、水利、水保、環保、建築景觀美學等學問
它是以「使用者」為導向,研究團隊曾以面對面雙向溝通方式整合水利、土木、水保技師及實務工程人員等的意見,增加了它的實用性
藉由專業座談收集及彙整各方意見,使本書的正確性、精確性、甚至編排方式,都得到更完善的處理。
作者:謝瑞麟,林鎮洋/著
出版社:明文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10日
當人類隨著經濟起飛,無止盡的發展各種科技以滿足個人的慾望,大自然景觀消失、環境污染破壞、物種滅絕等各種令人怵目驚心的景況,處處可見。長此以往,我們的生存環境將日益破壞,終至危害到自身的身存。因此,重新檢視人類面對自然環境的心態,重新檢討各類工程技術,進而審慎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勢,絕對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生態工法」的崛起,正反映了這樣的深省歷程。
隨著各界逐漸調整工程及集水區治理應有之態度及技術, 國內許多案例已經有不同的風貌。這多少能夠反映出顧全生態完整性的思維,十分值得吾人借鏡、參考。
本書是「生態工法」研究、推廣的成果之一。藉由篩選許多國內河溪整治的案例,予以翔實、客觀的分析與介紹,以提供各界參考。作者希望藉由這些案例傳達生態工法現階段的進展以及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全書內容包括「綠美化」(介紹包括宜蘭河壯圍公館堤防等七個案例)、「災後緊急處理」(介紹包括東埔蚋溪桃芝風災復建工程等兩個案例)、「近自然手法」(介紹包括台北市內湖大溝溪工程等九個案例)、「生態與環境全盤考量」(介紹美國佛蒙特州鱒河治理計畫)、「民間的力量」(介紹西勢子溪整治工程)等五個部分。
「生態工法」是台灣未來必定要走的路。當國內朝野各界有識之士都發出聲音並採取具體行動,要大力推動生態工法之際,《河溪生態工法案例圖輯》的出版,標誌著生態工法推廣的一個重要旅程碑。它是學術機構、政府機關以及民間工程實務的人士一本必備手冊,也是必讀之書。
作者:盧惠敏
出版社:建築情報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09日
本書特色
有關生態規劃設計與生態工法的理論與實際並重的參考書籍。提供給對生態規劃設計有興趣者本書主要探討農村生物多樣性環境的生態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首先闡述農村環境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理論、並透過生物與地景田野調查資料與相關文獻探討農村環境指標物種所需的地景空間型態與地景設計原則,匯整達成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工法,最後整合生態規劃理念,以實際案例探討農村環境的生態營造。從事生態景觀方面的規劃設計,若以設計人自身對生態想像去做設計,或者僅依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作推論性的設計,是無法有充足的證據來確實把握所作的設計可以達到何種生物的生息,本書即是在突破景觀生態在此方面的困境,確切整合生物與空間領域,使生態研究專家亦能對地景生態的規劃的成果感到欣慰。期以完整理論、確實規劃設計與工法,呈現圖片與案例以求達到對於塑造生物多樣性的農村環境實務上之應用,為環境保護、生態景觀、生物多樣性、生態規劃設計等相關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盧惠敏
1962年生,成大建築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建築博士(1997);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成功大學兼任副教授(2002);現任教於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1997~)、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2006~)專任副教授。曾任行政院休閒農業委員、公共工程評審委員、內政部古蹟工程勞務主持人,IFLA國際景觀聯盟會員。主要研究方向在於「農村環境與文化保護」,近年著重在「生態景觀」,特別是在農村環境的場域裡,其中包括農村環境生物多樣性、生態規劃、設計與工法等;另外,農村文化方面的調查研究,包含屏東大武山系的原住民遺址聚落、山地平原區的傳統古厝廟宇建築等的調查研究、以及農村文化資產的搶救,如新惠宮的解體保存、原住民石版屋重建保存等。
作者:張和明等
出版社: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01日
本書介紹台東縣境內目前維管束植物資源狀況,希望透過本書的介紹可以讓民眾更瞭解台東縣植物資源現況,進而喚起民眾對於野生物保育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