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育的探索之旅

作者:閆蒙鋼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閆蒙鋼編著的這本《生態教育的探索之旅》旨在把握生態教育的趨勢、展現生態教育的成就、遴選生態教育的特色案例,向廣大教育工作者推廣生態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全書分成三篇共七章。第一篇“山峰之巔”,在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生命教育、生態教育等理論視野下,鳥瞰生態教育的全景。第二篇“ 海納百川”,重點擇取國內外具有典型特色的生態教育成果,為我國開展生態教育提供示范。
第三篇“探索之旅”,從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環境教育三個維度,以案例庫的形式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態教育案例,為生態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實施生態教育的成功范本。
《生態教育的探索之旅》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不僅可以供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者使用,也可作為基礎教育教師開展生態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教材,還可作為師范生、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學習研究的參考用書,又可作為中小學生的科普讀物。

東部里山製作: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

作者:孫正華, 林立, 徐仲禹, 林文華, 林柏虎, 李濃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改場

出版日期:2018/12/01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轄區內的宜蘭、花蓮兩縣,擁有好山好水與咸少工業發展的優勢,民國83年在花蓮富里設置水稻有機試作田,開啟宜花有機農產業的推動。經過20餘年的時光,有機農業這顆種子在宜花地區播種、萌芽、生根並逐漸茁壯,現今宜花有機之栽培面積已佔全台近3成,有機水稻面積更達4成以上,已是台灣有機農業重要的生產地。然而,有機並不止於農業生產,更應該照顧自然生態、落實於平日生活,秉持著「想讓更多人看見有機農業的與眾不同,生物多樣性是關鍵」理念,在民國102年開始跨入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議題。並於104年偕同林務局、農村發展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會合辦台灣第一場結合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國際研討會,105年更正式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 IPSI),是為台灣第一個政府部門的會員。 花蓮農改場努力將生態農業研究成果與技術,落實到宜、花兩縣場域,105年成立的「森 -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即是花蓮農改場為了協助花蓮新社部落與復興部落的農產業發展,與相關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及綠色企業等共 21 個單位共組的項目,藉由生態農業技術的導入,與在地作物保種與食農教育推動,至今已成功輔導部落水梯田的復耕。此外,也在屬於平原聚落的宜蘭三星行健村,以及農業型育樂場所的宜蘭頭城農場,具體落實生態服務系統、里山棲地環境營造等技術,例如魚茭共生、綠籬與野花植生毯等等,都可見到花蓮農改場在技術資源上的輸出與介入。 本書是花蓮農改場為了推廣生態農業及里山棲地環境營造技術,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研發成四套可供專業環境人員與一般民眾操作的教案,讓想嘗試推行生態農業與營造里山棲地的人員與業者,獲得一份為台灣環境量身打造的里山製作指南。 本書內容將從何謂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談起,完備一般人員對於相關概念的知識,並特別針對台灣場域研發適合入門者操作的四套教案,讓有志於推廣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老師、導覽員與民眾,可依循場域的特定條件,選擇適合實行的方案。最後則帶領讀者走訪花蓮農改場輔導過的四個場域,從平原聚落的三星行健村,到花蓮豐濱鄉新社村的復興部落與新社部落,以及位於充滿育樂精神的宜蘭頭城農場,看看這幾個努力落實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場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又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鳳翼蝶衣:海峽兩岸鳳蝶工筆彩繪

作者:楊平世等著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2 年3月1日

以科學精密畫方式介紹海峽兩岸鳳蝶科圖鑑,包括現生種及亞種之詳細形態、分類及相關生態資訊的書籍。 從中文別稱、分佈、標本產地、展翅長度、形態特徵、習性及寄主植物等,都有極細緻的介紹。是一本研究海峽兩岸及亞洲地區蝶類必備的參考書籍。其中亦就兩岸蝶類研究簡史、鳳蝶科概述及蝴蝶中文名稱之訂定提出新的看法和見解,並附有參考文獻及蝴蝶中英文學名索引,十分方便讀者進一步閱讀及使用。

女農筆記:12位女性農業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作者:張致盛;黃鈴翔 主編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出版日期:2014/06/01

本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辦理編印之「女農筆記 12位女性農業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農村婦女是台灣農業勞動大的重要來源之一,在農村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委會亦實施多項輔導措施,希翼以印製為出版方式,用以彰顯農村婦女在經濟、家庭、文化乃至生態永續等方面的貢獻,透過優良範例的深入,具體展現對農村婦女的敬重及輔導的成效。<轉載於三民書局>

砌石之美

作者: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出版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本書介紹砌石工法之生態性、文化性及美學,也介紹了多采多姿的乾砌石工程案例九大項,並闡述目前面臨的問題及我們可以進行的搶救行動等,是國內少見之乾砌石推廣專書,圖文並茂,適合生態工法、生態旅遊、生態解說、生態教育及社區工程、文化、綠美化等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嘉義大學植物圖鑑

作者:晴天娃娃、流川美加、韓芳

出版社:易富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3日

為使相關科系之專業人士或眾多校外民眾皆可善用此資源,故以相片並配合文字解說之形式建立資料庫,製成圖鑑,使大眾進入校園..

台灣桃花源:看見里山

作者:蔡惠卿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14/12/01

中文內容大要:本書係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於2010年提出之里山倡議為依據,將林務局歷年來輔導補助國內相關民間團體、社區進行自然農法、水產養殖及恢復傳統知識等具體成果結集成書,希望將每一個案例的艱辛過程、有效經驗紀錄並傳承下來,讓里山精神在臺灣各處展現,那麼「臺灣桃花源」將不再只是現階段的八處,而是處處桃花源。

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

作者: 人禾X狸和禾

出版社:無限出版

出版日期:2013/08/29

看見山、看見水,看見生命

台灣東北角的貢寮山區,順著潔淨的溪谷看下去,百年前先民砌石成階且悉心維護的水梯田映入眼簾,森林環抱的灌溉水道流水淙淙,四季花草、候鳥留鳥、鼬□、石虎、臺灣野兔等生物種都在這裡擁有棲身之所;珍貴如食蟹□這種以溪蟹、魚、蛙為主食的食肉目動物,也經常現身,捕食水梯田中的田螺。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得到充份的滿足;生物的多樣性、人與自然的長期互動,更形塑出特殊的水梯田文化。

看見貢寮、梯田、和禾米

由林務局策劃的「水梯田復耕計畫」,嘗試在貢寮實踐「里山倡議」——透過環境學習與消費支持,維繫環境與人、城鄉之間、世代之間的公平與生活選擇權。結合在地居民、老農,一起友善的利用土地、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在濃郁的鄉情與水梯田生態下生產「和禾米」。曾經荒廢二十年的水梯田,經過除草、翻土整地,引進水後,宛如被喚醒的睡美人,恢復了盎然的生機,各種生命接力似的復甦,水生植物一一冒出頭,水生動物也來了……

看見耕作、守護、在地人

梯田因為先天環境受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靠人力親為,卻也因此保留了古老農業的完整面貌。貢寮的住民重新跟著節氣手工孵秧、插秧、挲草、割稻、曬米,生產最純淨的稻米,尊重土地的休養生息,善待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守著田的同時,也守著山、守著生命生生不息。

於是,看見水牛、山芹山藥和艾草,看見田螺鱔魚、北返的雁鴨,看見樹嬸辦桌、看見秋金伯sun-gu,看見水泉叔、樹伯巡田水……

1 2 3 4 5 6 7 總筆數53│總頁數:7│目前頁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