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設計: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打造全新感動經濟!

作者:蔡奕屏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05

超高人氣的設計展、藝術祭,讓人一再回訪的質感體驗⋯⋯
絕對少不了地方的魅力!
「地方設計」是策展提案、品牌創新、空間活化、地域振興的必備能力!



第一本「地方創生」祕笈
現地專訪x全圖文解析x全方位實戰之書!

旅日作者深入採訪日本最夯設計大師與團隊
D&Department、梅原真、服部滋樹…首度公開「地方設計」心法與操作秘訣
近 百組現象級的成功案例,涵蓋:
工藝、傳產、文創、旅宿、食農、祭典、店舖、職人品牌、老屋與街區再造⋯⋯

教你萃取土地魅力,以設計挖掘地方無可取代的價值
將概念轉換成可實現的「感動經濟」——
一起來為地方設計吧!

  ★「地方設計」開創最美風景、振興地域經濟

  近幾年,日本有越來越多從地方出發的精彩設計誕生。不管是呼應「地方創生」趨勢,推動地方特產品牌化、產地振興、高品質旅遊等計畫,設計都扮演了創造地方魅力、提升附加價值的核心角色。

  在這一波浪潮下,「地方設計」(Local Design/ローカルデザイン)遍地開花,成為日本當下最受注目的趨勢——人們以設計作為媒介,挖掘地方獨特個性,讓家鄉展現魅力,讓土地發光!

  而在台灣,人氣高升的各種設計展、藝術祭,加上地方品牌、職人創業、質感國旅的蓬勃發展⋯⋯來自地方的魅力,不斷讓人驚艷,也吸引了更多關心家鄉與產地的人們投入「提煉土地魅力」「創造地方感」的行列!

  「地方設計」正是指引、加速、深化地方創生不可或缺的加速器,也是從事策展、品牌創新、空間活化不可或缺的能力。

  ★打造地方品牌——以設計挖掘地方無可取代的價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在地方創生、振興地域經濟這個議題上,開展了超過10年,各地都有精彩非凡的案例,不是煙花燦爛、一時熱鬧,而是真正細水長流,讓地方經濟能夠「永續經營」,讓人以家鄉、地方為傲並能安居樂業。

  本書作者親身採訪15個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頂尖設計團隊,將看似難以執行的概念,轉換成可實現的感動經濟。在每一篇專訪中,設計師無私分享如何以設計挖掘、打造地方無可取代的價值:

  ■設計歷程、心法與哲學
  ■明星商品開發流程
  ■設計櫥窗與代表作點評
  ■創新營運模式解析

  透過第一手的設計師採訪與案例解析,展現日本地方設計的活力,也為台灣設計工作者、地方創生推動者、城鄉規劃師、社區營造工作者、地方產業經營者、品牌設計/規劃/經營者,與有志投入家鄉再造、打造地方品牌的人們,帶來全新的啟發和想像!

  解除你的都會依存症
  主動創造宜居、有意義且可持續的生活和經濟
  一起來為地方設計吧!

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作者:楊鎮宇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05

食農教育,溫柔的日常革命
重新思索自己與食物、農業及土地的深刻連結

  臺灣歷史上幾波農民運動分別因何而起?為什麼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相較於其他米食文化國家,為何臺灣的食米量最低?臺灣的小麥九成九靠進口,如何能培養出世界級的麵包大賽冠軍?夜市小吃報導繁多,「美食」的標準是什麼?臺灣的飲食文化為何?為什麼近年食安風暴頻傳?臺灣最高可達到多少比率的糧食自給率?糧食靠進口有什麼不好?臺灣農食鏈的生產—消費關係從哪裡斷裂、何時斷裂?

  面臨自由貿易叩關,臺灣的農業只有休耕一途嗎?要怎麼衡量農業的「產值」?為什麼臺灣的農地不斷蓋豪宅、被污染、遭徵收?過去三十年來農地不斷流失、農業持續衰退,為何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量並未減少?為什麼通過有機驗證的耕地只佔全國耕地的一%不到?臺灣的土地能夠一直承受現在的對待方式嗎?臺灣當前的食農教育熱潮是一味跟風,抑或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目的為何、欲往何處?

  上述各種食農議題似近又遠、千絲萬縷,考驗著我們對臺灣飲食/農業的歷史、哲思及行動的認知,而國人對這些議題的論辯豐厚程度,也將影響我們對臺灣食物的感受體會、對臺灣農業的願景勾勒,以及在臺灣力行食農教育的方向內涵。為了回答這一連串的課題,便成為《食.農》誕生的濫觴。本書作者抽絲剝繭、細細爬梳了臺灣戰後七十年來的食農歷史紋理,並深入當前各個食農實踐場域深度採訪,不僅以文字見證了食農教育這場方興未艾的全民運動,也為臺灣的下一代留下珍貴的風土備忘錄。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

作者:寫寫字採編學堂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8/27

首部以「身土不二」概念,
  完整呈現台灣有機友善食物網絡的入門書

  ★最接地氣第一手經驗分享:從種植、銷售、料理三個面向,邀請服膺「身土不二」信念的農夫、廚師、通路平台等職人,現身說法傳遞最真實與最實用的經驗心得,無任何基礎的人,也能快速入門。

  ★清楚易懂插畫步驟圖解:以生動的插畫繪圖說明各種有機友善農法、銷售行動方案,圖文並茂,重點一目了然。

  ★賞心悅目視覺饗宴:動人的影像紀錄,傳遞人與土地的親密鏈結,並邀請所有受訪者推薦了近30道好食料理,成就令人垂涎,好看又實用的視覺盛宴。

  好好的吃,吃出美好世界!

  「身土不二」源於中國的佛典。主要的意思是:我們和環境沒有分別,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也被環境滋養。如我們吃的食物,每一口飯菜的背後就像一個密密麻麻的網,從食物的源頭連結許多人、事、物的付出。正在吃的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吃?以及如何回饋這片土地?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和環境,是共生共存的。

  近代日本與韓國都曾以「身土不二」作為支持本土生產食物的口號。在台灣,也有一些友善農場或採用良善食材的店家,運用它來表達自身態度。台灣推動有機友善耕作的經驗已超過三十年,若從種植起就思考與環境友善共存,以公平合理的價格銷售,並且照顧消費者健康,就是「身土不二」的生活實踐。

  這本書要傳達與鼓勵的即是:我們需要更有覺知地選擇「怎麼吃」。介紹在台灣的一群「友善大地者」,從種植、銷售、料理三個面向實踐「身土不二」精神,鼓舞更多人一起推動良善的飲食文化。

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

作者: 李盈瑩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20/02/10

是寵物?還是食物?居家養雞人告訴你不知道的雞事,
以及除了吃牠之外的趣事、大小事。

你吃雞肉嗎?你喜歡吃雞蛋嗎?
炸雞排、炸雞翅、歐姆蛋捲、迷迭香烤雞腿……
這些你愛吃的食物都包含雞肉和雞蛋;
而且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每人平均要吃超過三十公斤的雞肉。

但是你知道雞會作夢嗎?知道有雞的地方就有江湖嗎?
為何雞晚上都早早就寢呢?還有,雞與恐龍會有什麼關係?

作者李盈瑩,從台北遷居到宜蘭後,在自家旁邊空地養起了雞。她透過細膩的日常觀察、與雞的親密互動,娓娓道來一切關於雞的冷知識與趣味情事,並集結多位農友與專家的經驗累積,讓居家養雞也能輕易上手。

無論你想把雞當作寵物還是食物,本書都可以給你最好的經驗與解答。

超級怪?還是超級可愛?關於動物的321件超級聰明事

作者: 瑪蒂達・馬斯特斯(Mathilda Masters)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20/03/21

321件關於哺乳動物、鳥、魚、昆蟲、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的驚人事實,
顛覆你對動物世界的想像。

在這顆藍色的星球上,
我們和哺乳動物、鳥、魚、昆蟲、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同居,
無論是天空下、陸地上或是海洋裡,每天都有新鮮事。

這些可愛的動物鄰居們,擁有自己的秘密生活,
有點可愛,有點可怕,有點聰明,有點激進,
一次收藏最有趣的科普知識,和最令人讚嘆的動物神奇事。

野遊去保育

作者:張映彤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8/28

80 後停薪留職選擇人在野
話你知保育野生動物怎樣一回事!

人類是地球上無數生物中的一種。人類固然有生存的權利,但其他生物也同樣有這個權 利。不錯,肉食性動物如獅、虎、豹、狼等必須獵殺其他生物以維生,但牠們不會將獵 物趕盡殺絕,因為這樣做等於自取滅亡。諷刺的是,人類自稱「萬物之靈」,卻往往做 出殺雞取卵的愚蠢行為。科學家早已指出,對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趕盡殺絕,終會令我們 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80 後 Prema 對此有感,且隨著本身對野生動物的種種極有興趣,出遊也愛到動物 園,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如 Discovery Channel 的研究員一樣,不用隔著柵欄, 近距離接觸牠們……終於,有天她從網上得悉有「動物保育義工旅遊」這回事, 於是毅然出走三個月,參加四個義工項目:
  .加勒比海海龜保育,哥斯達黎加
  .亞馬遜熱帶雨林保育,秘魯
  .獵豹繁殖及保育,南非
  .野生動物救援,津巴布韋

當中的經險、刺激、艱辛、血腥、骯髒……保證你大開眼界,從而認識野生動物更多, 而牠們的厄運跟人類的生活文化、商業社會、政治政策……以及氣候變化等都有千絲萬 縷的關係,值得我們省思。

苦苓的森林祕語

作者:苦苓, 黃一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7/23

連續3年強占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榜!
入選臺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苦苓與瓦幸系列」銷量突破10萬!
苦苓自然書寫經典續作,2019增訂新版獨家公開
21篇苦苓的雪霸解說員私藏回憶錄

  在雪霸,我只是724號解說員,不用在意大家的眼光、眾人的評斷。
  只需關心一朵花的開放,一隻鳥的鳴叫,或一朵雲的漂流……
  天地萬物的力量,讓我成為從大自然走出的寫作者,
  願將這把「熱愛自然」的火炬,生生不息的傳遞下去。

  最適合親子共讀的大自然書寫,
  一起展開與動、植物直接對話的神奇旅程!

  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蟲魚鳥獸直接溝通,
  了解它們依據生存本能而產生的天性與演化,
  發現生命的延續、死亡的價值,都充滿無窮的力量,
  也帶領我們思索人類與萬物、與天地之間的關係。

  ※看苦苓與森林的神祕對話,了解它們不為人知的大機密!※

★滑溜溜、冰涼涼的蛇,不但有個會脫臼的大下巴、能暫時萎縮的五臟六腑,其實還有長腳!
★長得慢、不怕潮濕也不會長蟲,高聳入雲又稀有「值錢」的紅檜爺爺,幽幽道出那段傷痛歷史……
★螞蟻會用樹葉種植菌類,飼養蚜蟲吸食蜜汁,還擁有大智慧,教導苦苓「共生、共有」的珍貴道理。
★一朵小阿菇為了能散播它的上億顆孢子,專門寄生於動植物吸取養分,而且不論死活……
★真正採花蜜的蜂的「蜜」蜂並不多,其實很多蜂都是肉食性,會把蜘蛛從裡到外吃個精光!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

作者:黃美秀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18

山是家
台灣首度送野生小熊回山林的故事

  萌熊寫真∣照養紀錄∣生態教育∣黑熊知識
  全民都是熊褓姆,僅剩500隻的台灣黑熊,由我們共同守護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給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二○一八年七月,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發現一隻只有貓一般大小的台灣黑熊,和熊媽媽走散了。遊客爭相拍照打卡,小熊沒有等到熊媽媽來接牠,於是這隻失親小熊展開了九個月的人間遊歷……

在人稱「黑熊媽媽」的黃美秀老師所組成的野訓團隊照料之下,這隻「南安小熊妹仔」健康長大,更意外地與原本該是食物的「熊麻雞」變成朋友。小熊的出現,也觸發了台灣民眾和相關單位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與心意,像是漣漪一般,層層擴散。

由非營利的民間組織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動網路平台集資活動,透過眾人參與,並持續分享野訓資訊,小熊漸漸成了大家共同的孩子,不分你我,大家都是小熊的褓姆!

本書紀錄了小熊落難人間的故事、照養與野放始末,也收錄了許多小熊可愛照片的成長日記,更有豐富的黑熊知識與生態保育篇章,適合親子共讀。在歷經九個月的照養與野化訓練後,二○一九年四月三十日,小熊回到山林的懷抱,回家了!

南安小熊,只是一個縮影,而台灣山林裡眾多的野生動物,也都是整體生態意識的一環。藉由南安小熊來到人間的故事,牠教會了我們更多關於野生動物保育、關於山林、關於愛的事。

  「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謝謝你走進我心中,
  謝謝你用愛化解了我的憤怒,讓我隻身熊徑上可以不再感到這麼疲憊。」――Ali-Duma四月三十日凌晨一點零四分,小熊野放前夜

1 2 3 4 5 6 7 總筆數53│總頁數:7│目前頁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