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里山製作 : 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

作者: 孫正華, 林立, 徐仲禹, 林文華, 林柏虎, 李濃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出版日期:2018/12/01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轄區內的宜蘭、花蓮兩縣,擁有好山好水與咸少工業發展的優勢,民國83年在花蓮富里設置水稻有機試作田,開啟宜花有機農產業的推動。經過20餘年的時光,有機農業這顆種子在宜花地區播種、萌芽、生根並逐漸茁壯,現今宜花有機之栽培面積已佔全台近3成,有機水稻面積更達4成以上,已是台灣有機農業重要的生產地。然而,有機並不止於農業生產,更應該照顧自然生態、落實於平日生活,秉持著「想讓更多人看見有機農業的與眾不同,生物多樣性是關鍵」理念,在民國102年開始跨入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議題。並於104年偕同林務局、農村發展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會合辦台灣第一場結合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國際研討會,105年更正式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 IPSI),是為台灣第一個政府部門的會員。 花蓮農改場努力將生態農業研究成果與技術,落實到宜、花兩縣場域,105年成立的「森 -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即是花蓮農改場為了協助花蓮新社部落與復興部落的農產業發展,與相關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及綠色企業等共 21 個單位共組的項目,藉由生態農業技術的導入,與在地作物保種與食農教育推動,至今已成功輔導部落水梯田的復耕。此外,也在屬於平原聚落的宜蘭三星行健村,以及農業型育樂場所的宜蘭頭城農場,具體落實生態服務系統、里山棲地環境營造等技術,例如魚茭共生、綠籬與野花植生毯等等,都可見到花蓮農改場在技術資源上的輸出與介入。 本書是花蓮農改場為了推廣生態農業及里山棲地環境營造技術,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研發成四套可供專業環境人員與一般民眾操作的教案,讓想嘗試推行生態農業與營造里山棲地的人員與業者,獲得一份為台灣環境量身打造的里山製作指南。 本書內容將從何謂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談起,完備一般人員對於相關概念的知識,並特別針對台灣場域研發適合入門者操作的四套教案,讓有志於推廣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老師、導覽員與民眾,可依循場域的特定條件,選擇適合實行的方案。最後則帶領讀者走訪花蓮農改場輔導過的四個場域,從平原聚落的三星行健村,到花蓮豐濱鄉新社村的復興部落與新社部落,以及位於充滿育樂精神的宜蘭頭城農場,看看這幾個努力落實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場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又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綠色旅遊:現實觀點與實際案例

作者:宋秉明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9/03/25

本書確實不認同目前主流社會下的觀光旅遊走向,因為對資源不夠尊重、對環境不太友善、對人文社會的關懷也略嫌不足。

期待有那麼一天,人們口中「那地方已被「觀光化」了……」的現象,能愈來愈少,而那「觀光化」的名詞,也逐漸能被人們淡忘。

其實觀光旅遊的發展,獲取經濟利益是當然,但,是可以不那麼糟蹋資源與破壞環境的,也可以是對人們的身心靈有所助益,更可以對當地居民再溫暖一點。

本書並無,亦無意取代目前生態旅遊發展之精神與方向,但卻必須要闡明在瞬息萬變之今,傳統生態旅遊的內容似已框不住如此快速的全球環境變遷與社會變化,而可以再更「綠」、更「友善」。「綠」是大地的原色,是自然、安恬、健康與智慧的象徵;「友善」是大地的心,是綠的內蘊。

於是,將「生態旅遊」更新到「綠色旅遊」。

環境永續之農漁村傳統智慧集錦:稻作文化

作者:張致盛、簡慧娟、黃鈴翔

出版社:農業委員會

出版日期:2015/9/28

本書透過第一手的田野調查,加上嚴謹的文獻探討,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稻米的生長階段,以及傳統農村媽媽們,如何在當中調配互助人力,並因應稻作季節而製作各種米食產品,包括粿、粽子、粄條、湯圓等等。書末附有傳統米食食譜,兼具知識與實用功能。<轉載於金石堂>

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記錄

作者:高橋博之 (譯者:簡嘉潁、万花)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6/07/06

以生產者為中心
緊密連結都市與農村、生產者與消費者
以食材傳達地方魅力
用味蕾瞭解自己生活所在
回歸人與人、社群與社群的溫暖與美好

本書是日本東北之名社會企業家高橋創辦《東北食通信》,繼之以聯盟方式,推展向日本各地的種種挑戰,有對一級產業的深刻觀察與反思,也有各地生產者與消費者透過《食通信》的連結,具體實踐生產者與消費者比肩邁步,互相扶持的CSA的動人故事。

附食材的《東北食通信》,就是要讓隱藏在食物背後、愈來愈難被看見與遙遠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產生連結;更透過最熟悉的飲食,讓現今消費社會中已消失的「生活實感」與「人與人的連結」再度復甦,孕育「做的人」與「吃的人」之間的新關係。

高橋認為,因「理解」與「感謝」,讓食物品嚐起來更加美味,是任何一流的主廚也給不了的調味料;閱讀情報誌之後,親手料理食材,和重要的人一起圍坐在餐桌前享用。然後利用社群網路服務,如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向生產者說聲「謝謝招待」、發問、交流。亦即以生產者為中心,緊密連結都市與農村、生產者與消費者;以食材傳達地方魅力,用味蕾瞭解自己生活所在,回歸人與人、社群與社群的溫暖與美好。

超市裡堆得成排成列的食材,它們背後都有故事。培育這些食材的,究竟是怎樣的人?走過什麼樣的人生?抱著怎樣的哲學從事生產?孕育出這些食材的大自然又是何種風貌?高橋博之用食通信為橋樑,連結、孕育「做的人」與「吃的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新關係。<轉載於三民書局>

對了,就來賣葉子!:樹葉變事業!你不知道的谷底成功術!

作者:橫石知二 

出版社:高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3

落葉找到商機?歐巴桑拼出億萬業績!勇敢實現創意~激起你的「不景氣抗體」!廢物=寶物,缺點=優點?!山村裡的「谷底成功術」,啟動你的逆轉能量!一片葉子能賣多少錢?鄉下老阿嬤的時薪就連銀座媽媽桑也羨慕!看似不具生產力的物與人,在無名小卒的帶領下,創造年近32億日圓的另類經濟奇蹟。在日漸凋零,男人整天喝酒、女人愛說閒話、老人無所事事的頹廢村落,現在竟成了全日本唯一連老人都會用電腦做生意的地區。老阿嬤的時薪就連銀座媽媽桑也羨慕。而這背後大功臣正是本書作者,當年他以一個外地青年的身份,從不被歡迎,到全村慰留;從默默無聞,到舉國皆知。近三十年來,作者帶領著一群七、八十歲的老奶奶,從無到有,扛起了年銷售額近32億日圓的事業,讓超過當地人口兩倍的外地人前來觀光。他的努力不只開創了自己非凡的生命歷程,更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也改變了世人們對農村的看法,引起日本及國外媒體的關注。本書可說是最佳樂在工作的工作人典範,本書即揭露他窮盡三十年心血的谷底復生術,更是一部創意發想創業史。<轉載於香港書城>

看見台灣里山

作者:劉淑惠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6/02/25

什麼是「里山」?
  2010年,日本於聯合國首次成立「里山倡議」之夥伴合作聯盟。
  「里山」是一種人與環境和諧、萬物共存共榮,
  使人們可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概念。
  在環境過度開發的今天,需要你我共同創造永續台灣的「里山」。

  本書第一章從台灣現況直接點出食安、環境與工程施工上的迷思等問題,並從陳述日本的里山概念及為何里山倡議能風行全球的原因。亦介紹了日本案例實施的效果及日本里山的各種類型等加以佐證。第二章概述台灣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提出台灣里山的潛力點地區彰顯本書期能得釜底抽薪之效。第三至第六章則依序由北而南再東,依據各流域之地形特徵分論北部淡水河、蘭陽溪,中部濁水溪、大甲溪,南部高屏溪、曾文溪,以及東部花蓮溪與卑南溪等各河川流域。循著里山潛力點期待能喚起更多居民的共識實踐「生物多樣性、與自然共生」、共同為台灣再現「福爾摩沙──美麗島」之姿來努力。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作者:果力文化 主編;浩然基金會 合作;林樂昕等 著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16/04/01

台灣與國際近年皆出現新一波的保種運動,鼓勵「農民留種」、「藏種於民」,並致力於餐桌上復興美味的傳統蔬菜!本書深入國際在地現場,呈現新一波種子的力量:

●日本:復興「京野菜」、重現傳統美味,種子交換、種子市集蔚為風潮
●韓國:女農找回老奶奶的種子,發起「ㄧ萬元的幸福」種回原生種
●泰國:「米之神」和農民一起育種、選種,創造稻米奇蹟
●印度:村落實踐「就地保種」和森林菜園,城市推廣全民採種教育
●澳洲:Seed Savers打造一百多家「社區種子銀行」
●法義:「地理標示保護制度」發揚各地域代代傳承之特色地產
●美國:公立圖書館「出借種子」,讀者查詢種子目錄借出,有借有還
●歐洲:諾亞方舟「生物多樣性花園」鼓勵種子交換、烹飪,保護農業多樣性
●英國:種子庫供應800種開放授粉的品種,每年出版種子目錄
●挪威:「斯瓦巴全球種子庫」打造農業諾亞方舟、存放人類未來
●台灣:民間種子研究室、農夫市集推動「藏種於農」種回失落數十載的品種

上述現象,充分展現「全民保種」在世界各地蔚為趨勢:人們攜手守護農糧安全與永續未來,扭轉鼓吹高產與商業品種所導致的生態危機,並對抗跨國種子公司對種子自由交換的掌控。

★台灣有種!找回古傳種子、培育強健地方品種
一顆種子落地生根,記憶住地方日風土水,吸納地方能量,鎖住地方好滋味。每一顆種子,都有它獨特的身世。所謂“Forgotten Foods”,意指「被遺忘的食物」或「失傳古早品種」,意指逐漸流失的在地傳統作物及飲食文化。以台灣為例:

●富含營養的小米、紅藜、莧科⋯等古早品種大量流失;
●以天然植物製作的地方性飲品、傳統食療逐漸式微;
●野生可食植物、生態智慧被淡忘,身體和土地產生斷裂⋯

台灣過去擁有許多豐富「在地品種」、「傳統蔬菜」,展現獨特的飲食文化,更具有遺傳資源上的重要意義。近年,民間攜手推廣「藏種於民」,支持農民培育適地適種的在地品種、找回古早品種,更以「共工」和「分享」方式,邀請消費者一起守護種子,打造永續、健康的餐桌——保種,不只關乎生產方式,更展現人們合作、互信、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

種子的保育,為我們的下一世代保留了生物多樣化的基因,也延續地方特色、生態智慧和飲食文化,這正是我們最為珍貴的文化根源和味蕾記憶。本書直擊國際現場,更深入台灣山野田間,挖掘民間保種達人的努力,從稻米、紅糯米、黑米、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小麥豆類、五穀雜糧、季節蔬菜到水果,見證種子的力量,守護我們的餐桌!<轉載於三民書局>

與大自然捉迷藏

作者:徐仁修

出版社:百巨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4

本書獲得中小學生科學類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作者徐仁修,歷經30年的生態研究,記錄自然界裡多種生物躲藏的方式,詮釋生物界的求生與獵殺法門-「擬態」及「保護色」。 「擬態」是生物模擬環境中的某種東西,來迷惑或讓敵人無法發現牠們,例如竹節蟲模擬竹枝、枯葉螳螂模擬枯葉片。「保護色」是讓自己的體色與環境相似,也就是融入環境的顏色裡,以躲過敵人的搜尋。

《與大自然捉迷藏》寓教於樂,閱讀它進而感受大自然的奧妙與美好,學習欣賞自然、尊重生命、開發想象力。讓讀者在遊戲中,走近野生動、植物,培養生態常識與自然觀察的能力,適合大小朋友一起閱讀。

【目錄】
【序言】一起來和大自然捉迷藏
與蝶類毛蟲捉迷藏
與蝴蝶捉迷藏
與蛾類毛蟲捉迷藏
與飛蟲捉迷藏
與蝶蛹捉迷藏
與竹節蟲捉迷藏
與蟬兒捉迷藏
與螳螂捉迷藏
與蚱蜢、螽斯捉迷藏
與蜥蜴捉迷藏
與蛙類捉迷藏
與蛇類捉迷藏
與鳥類捉迷藏
與甲蟲、蜘蛛捉迷藏
與動物捉迷藏
超級找一找
 

1 2 3 4 5 6 7 總筆數53│總頁數:7│目前頁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