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管理
 
  • 2011-06-01
    讓農園自己說故事

讓農園自己說故事

休閒農業要跳脫傳統旅遊概念,必須找出自己的特色,會說故事加上服務貼心獨到,才是康莊大道。

台灣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傳統農業門戶洞開,本土農產品難敵廉價進口農產品的大軍壓境,農地釋出與農業轉型,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游文宏指出,農業轉型有幾個途徑,一是科技化,例如轉向生技業;二是精緻化,例如轉向有機農業;三是休閒化,例如開闢休閒農園。因為休閒化進入的門檻較低,休閒農園自然如雨後春筍般蔓延開來,可是台灣休閒農業屬於幼稚產業,無先例可循,而其他國家的農業制度與風土民情,又與台灣有很大的隔閡,因此無論是發展休閒農業,或是異曲同工的生態教育農業,都會碰到諸多法令與環境的束縛,難以伸展手腳,而且在市場操作尚不嫻熟,民眾對於休閒觀念也未與時俱進的情況下,休閒農業或生態農業看似生機蓬勃,前途卻還是荊棘密佈,舉步惟艱。

以法令來說,政府腳步總是落後於民間,例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於1999年4月30日才公告,但是像宜蘭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與頭城休閒農場早就開始經營,飛牛牧場更是經營了三十年。而且,諸多相關法令非農委會管轄,要透過部會之間相互協調,往往曠日廢時,緩不濟急,貽誤商機。

在用地方面,農園或農場的停車場或休憩廣場等不能使用農地,業者自然備感困擾。有關土地的管理也是多頭馬車,莫衷一是,像土地使用涉及區域計畫法,是屬於內政部地政司管轄,建築主體歸內政部營建署管轄,山坡地利用涉及水土保持,由農委會管轄,在整合上事倍功半,治絲益棼。

游文宏舉出一個十分不合情理的例子,例如農地耕種田賦可免,但在農地上建了十坪大的涼亭,如果土地上面的地號所涵蓋範圍是五公頃,則政府不是課十坪土地的稅,而是五公頃統統要課稅。

台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理事長張玉成也指出,像苗栗大湖草莓遇雨就會發霉,休閒農園想變通,打算以溫室栽培,可以不受氣候影響,四季生產,卻因為建築法規,農舍有建蔽、容積率管制,不能蓋溫室而作罷。也因為法規的不合時宜,農園業者有時就只好遊走法律邊緣,例如以農業實驗室的名義申請建照,卻以住房的型態對外營業。

休閒或生態農業的經營格局,往往也受制於傳統觀光、旅遊業的運作模式而進退維谷。例如旅行社每次安排觀光客活動的路線與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結果旅客來一回就夠了,不會想再來第二次,因此,不管休閒農園或生態農園的遊憩方式,絕對不能蹈襲窠臼,一成不變,更需根據整體環境與消費者生活型態加以調整。

就以民宿文化來說,張玉成表示,在日本,一個家庭當小孩出外念書或就業,空出的床位就能做民宿用,夫婦倆兼導遊接待遊客,把客人當遠方造訪的親戚招待,食物就地取材,讓遊客融入當地生活,分享生活體驗。但在台灣,情況卻不同,台灣民宿多已旅館化,將都市生活全盤搬到鄉下來,根本遠離民宿的本質。例如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的建設,幫到財團反而比幫到原住民與農人多。而且,現在民宿愈蓋愈豪華,也被用傳統觀光、旅遊的概念在操作,以致於被觀光資源稀釋,難以走出自己的路。張玉成強調,要讓都市人遠離塵囂,體驗田園生活,民宿應該與所謂的五星級飯店享受有所切割,休閒農業與生態農業更應該與傳統觀光旅遊市場區隔。

游文宏也指出,台灣的休閒農園經營方式也與歐美大異其趣,像德國的市民農園,是民眾在中年或熟年退休後,自己搬去農園住,過自己的生活。由於經營概念完全不一樣,台灣很難依樣畫葫蘆。

<管理雜誌96.07>【記者: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