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管理
 
  • 2022-01-21
    從求生到蛻變,休閒農場不一樣了!扎根農業,創「療癒+食育」美學新風貌

 前些年,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休閒農場二代陸續回鄉,然後他們發現,市場不見了!

這些年,台灣休閒與餐飲愈來愈精緻,大型Outlet、米其林餐廳、精品旅館…..紛紛出現,休閒農業早年那種開門賣泡麵就現金收不完的年代已經消失,採果、彩繪變成廉價行程,且許多農場最後遭到團體與遊覽車挾持,不接受砍價就不安排客人來,於是農場只能不停削減成本,進一步造成許多農場的廉價印象。

這些農場二代回鄉後,要面對的是社會的需求改變,還要面對上一代當年的經營價值觀,這衝擊讓許多農場二代難以調適。於是飛牛牧場二代吳明哲出面號召成立「超閒會」,這是休閒農場二代主人的聯誼會,他們定期聚會、分享經營上的困境與解決之道,不時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分享。

許多企業都是彼此競爭,但休閒農業是台灣少數彼此合作的組織。他們第一代為了求生而團結在一起,第二代又因面對衝擊而聯誼在一起,這讓台灣許多農場都是傳承兩代的情誼,父母子女甚至第三代孫字輩都彼此熟識,大夥互相介紹客人、分享經營之道。

大坑農場三姐妹,青春回鄉讓農場充滿活力,並牢牢掌握竹筍物產根基(攝影/陳志東)

從求生到療育 不能放棄農業根基

目前正是台灣休閒農業第一代準備交棒給第二代的過渡期,休閒農場也從這時開始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第一代休閒農場主人通常不懂網路不懂企業管理,但充滿人情味且很懂農地知識,第二代或許擅長網路與企管,但完全不懂農地。

曾有一段時間,休閒農業一直往住宿與餐飲等休閒產業靠攏,不過,這些年他們深深意識到,「休閒農業」最重要的根基不是「休閒」,而是「農業」。

要比住宿、餐飲或旅遊景點,台灣根本難與日本溫泉飯店、峇里島Villa、埃及金字塔、希臘、巴黎等地比拼,然而,台灣卻是全世界罕見農業旅遊發展極為良好的地區,你很難找到人情味比台灣農村還濃的的地方,更難找到作物如此多元繽紛的小農國家,這是放眼世界都很難找到類似的旅遊模式。

前些年日本曾出版「走在世界最先端的台灣休閒農業」書籍,馬來西亞政府也一直鼓勵學生來台學習休閒農業,前些年陸客大量減少,但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際旅客造訪農場人數卻年年攀高,這都說明台灣休閒農業的特殊性。

於是,這幾年台灣休閒農業正在發起一場「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活動,鼓勵每家農場所有的一切旅遊、住宿、餐飲等休閒內容都要緊緊扣住農業,甚至希望二代都能嘗試走回農地,真正去學會養牛、養蜜蜂、種水果,因為只有牢牢把農業根基扎穩,休閒農業才能不同於其他的休閒產業。

仙湖農場年輕夫妻,不只把眼光放在旅宿餐飲,更放在農地,不讓農業根基流失(攝影/陳志東)

精采綻放 遍地開花

這些年,台南東山仙湖農場二代吳侃薔開始練習養蜜蜂、焙龍眼,以文化跟產業等多重角度重新打造這座老牌休閒農場,同時開辦蜜蜂班、龍眼班等結合食材與食農教育的農村廚房行程,讓農場旅行變得充滿美學療癒與食農教育。於是這兩年,仙湖農場幾乎沒有了團體旅客,取而代之是許多年輕人與家庭特地造訪,而且不只電視劇與網美來取景,連食材專家都會專程來到這裡尋找柴焙龍眼乾。

又例如台中谷關私房雨露休閒農場,孟柔一家人用心在農場內種植蔬菜、香草植物、食用花卉,並認真整理庭園花草,且只接受預約客人。於是,走進這座位於群山間的農場,每天夜裡,山區的森林霧氣會化成雨露灑滿這片綠草如茵的私人庭院,到了清晨,台灣藍鵲、藍腹鷴、綠繡眼等小精靈在在樹林間飛舞;可以由主人帶領走訪附近松鶴部落老屋,聽著早年伐木故事,再回到農場自己採摘蔬菜與香草,然後走進位於森林裡的農村廚房教室自己動手作料理,認識土地與食材再一起享用午餐,充滿了療癒。

私房雨露農村廚房場地位於大片的森林庭園間,充滿美學療癒(攝影/陳志東)

還有苗栗通霄飛牛牧場,這個擁有宛如瑞士草皮景觀的老牌牧場,近年也開始投入起司製作。起因於一位日本北海道乳酪師因為深感311震災時台灣對日本的善意,因此抱著回饋之心上網搜尋發現飛牛,主動聯繫後,專程來到台灣免費教導牧場員工如何製作起司;而明知起司市場在台仍然小眾且此飲食文化仍待推展,飛牛仍然投入學習並製作,儘管一直虧損,卻沒有放棄,為的就是希望能讓台灣酪農有更多元的發展與多角度扎根。

又例如這兩年竹北水月休閒農業區開始推出「農村廚房-烏魚子剖腹製作教學」,每年11月初竹北烏魚收成時節就帶領遊客到魚塭旁看漁人如何入池撈捕烏魚,解說養殖與野生烏魚子之生態差異。接著分給每位學員一人一尾烏魚,一把尖端帶著圓珠的特製烏魚刀,然後帶領大家自己剖腹取卵,現場清理血管、綁線、醃製,最後代為曝曬與加壓,兩個禮拜後讓每人得到一片自己動手做的烏魚子。

透過這過程,生產者傳遞烏魚子的種種細節知識,而當民眾這樣的食材知識增加後,帶來的改變就是烏魚子業者不得不更用心製作好的烏魚子,否則會被挑剔,而且也會願意用心,因為民眾會懂他的用心。這是休閒農業食材教育的價值,它帶來的會是台灣食材與餐飲水平的向上提昇。

竹北水月休閒農業區每年秋季推出烏魚子製作教學體驗,為的是讓烏魚子的各種細節更被認識(攝影/陳志東)

回歸農業,貼近文化與美學,讓大家看見農業的美好

又例如老牌宜蘭頭城農場這些年積極推動環境教育與生態廚師;三富農場到德國學工業設計的二代回國後開始走進柚子園研究柚子樹;台南大坑農場二代三姐妹開始認真看待麻竹筍與竹林的各種細節;台北貓空年輕一代不再只看重餐飲,而是走回茶園認真種植鐵觀音,牢牢抓住茶葉的根;苗栗大湖雲也居一休閒農場二代姐弟除了有機蔬菜也認真研究薑、李、芥菜等食材與客家飲食文化之關聯;或是苗栗卓也小屋不只致力藍染美學更研究如何種植藍草;宜蘭冬山農會也改建80年老榖倉開辦農村廚房教室傳遞香魚與稻米的知識,台灣休閒農業正一步一步把農業根基扎得更穩,並正與文化跟時尚美學貼近。

早年農業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滴血汗一粒米,強調的都是務農的辛苦與食材要珍惜,遇到產銷失衡就談農民的弱勢悲情與補助。但這樣的悲情印象,帶來的結果是年輕人會害怕農業,進一步造成青年遠離農村。

而休閒農業這幾年努力推動「農業療育」,結合「療癒」與「食育」,成立「農遊超市」入口網站販售各家農遊商品,他們已經洗去汗水、擦掉眼淚,沒有悲情,而是努力透過玩樂與歡笑,讓大家看見農業裡頭美好的那一面。

資料來源: